前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公司产品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为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积极发挥就业状况对公司产品的反馈作用,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预警,健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 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5号)精神,《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监管举措的通知》(冀教学〔2020〕19号)等相关文件要求,编写本就业质量报告。
304am永利集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结合学院定位、专业特色和员工发展,努力深化公司产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了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和较好的就业质量。
第一部分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1.毕业生学历、性别分布
304am永利集团2021届毕业生共59人,其中女生46人,占比77.97%;男生13人,占比22.03%,均取得本科学历。毕业生性别分布如图1.1所示。
图1.1 本科毕业生性别结构
2.毕业生生源地域分布
毕业生中河北生源46人,占本科毕业生的77.97%;天津生源5人,占本科毕业生的8.47%;其他省市生源8人,占本科毕业生的13.56%。
图1.2 毕业生生源地域分布
3.毕业生省内生源分布
本科毕业生省内生源人数最多的地区分别为:保定市11人、邯郸市8人、唐山市、沧州市均为5人。
图1.3 本科毕业生省内生源分布
4.毕业生省外生源分布
304am永利集团2021届毕业生共计59人,参与调查人数59人,其中河北省外生源13人,涉及全国6个省份。在省外生源中,受招生和就业服务影响,天津地区员工人数明显多于其余省份,约占省外生源总人数的8.47%。
图1.4 本科毕业生省外生源分布
5.特殊身份(员工党员、员工干部、少数民族员工、特困生)毕业生分布
304am永利集团本科毕业生中共党员5人,占本科毕业生的8.47%;中共预备党员1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28.81%;员工干部12人,占本科毕业生的20.34%;少数民族6人,占本科毕业生的10.17%;特困生建档立卡9人,占本科毕业生的15.25%。
图1.5 特殊身份(员工党员、员工干部、少数民族员工、特困生)毕业生分布
二、毕业生毕业去向
304am永利集团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31日。
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就业、升学、出国、待就业)
本科毕业生中升学35人,出国3人,就业19人,未就业2人。具体数据如表1.1所示。
表1.1 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
毕业生人数 |
签约就业率 |
合同就业率 |
灵活就业率 |
升学率 |
出国率 |
就业率 |
59 |
20.12% |
12.08% |
3.40% |
59.32% |
5.08% |
32.20% |
2.毕业生的升学率
304am永利集团2021年升学人数为35,占比59.32%。其中升学至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总人数为22,占总升学人数的62.86%;升学至一流团队建设高校总人数为9,占总升学人数的25.71%。总体来说升学同学流向京津高校的人数最多,这与高校分布情况和生源所在地有密切联系。
集团类别 |
集团名称 |
录取人数 |
总人数 |
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中国人民大学 |
1 |
2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2 |
||
北京理工大学 |
1 |
||
北京师范大学 |
5 |
||
中央民族大学 |
1 |
||
南开大学 |
3 |
||
天津大学 |
1 |
||
华东师范大学 |
1 |
||
复旦大学 |
1 |
||
同济大学 |
1 |
||
吉林大学 |
3 |
||
西安交通大学 |
1 |
||
南京大学 |
1 |
||
一流团队建设高校 |
中共中央党校 |
1 |
9 |
北京交通大学 |
1 |
||
中国政法大学 |
1 |
||
永利官网 |
1 |
||
西北大学 |
1 |
||
武汉理工大学 |
1 |
||
陕西师范大学 |
3 |
||
其他高校 |
4 |
35 |
图1.6 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情况
3.本科毕业生未就业情况
本科毕业生中升学35人,出国3人,就业19人,暂不就业2人。304am永利集团2021届本科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是考研深造,在就业情况统计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已顺利签约,部分同学处于签约状态。
三、毕业生就业流向
1.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总体分布(与该地域毕业生生源数比较)
在公司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统计中,前往京津冀地区就业的员工占绝大多数,这与当前经济发展规律和公司的区位优势有关。详见图1.7。公司毕业生就业地域多集中在京津冀区域,从总体上来看,除北京外,生源地的就业人数都少于原生源数,其原因是这其中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升学。
图1.7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总体分布(与该地域毕业生生源数比较)
2.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地域流向分布(与该地市生源数比较)
在公司毕业生省内就业地域流向统计中,河北省内生源地的就业人数都少于原生源数,其原因是这其中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升学或者去外地就业。具体见图1.8。
图1.8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地域流向分布(与该地市生源数比较)
3.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在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中,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的企业为主要去向,到国有企业建功立业是公司员工的重要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及本专业学科性质,
民营企业发展也带动了劳动力市场。
图1.9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第二部分 就业主要特点
一、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举措
根据往年304am永利集团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毕业生升学率远大于就业率,而且就业方向多选公务员考试及事业单位招聘。随着各大高校研究生人数逐年扩招以及自媒体的发展对自由撰稿人的需求增大,公司近几年就业形式较为乐观。但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受影响较大,严重影响毕业生就业。针对今年实际情况,学院秉持“以员工为本、以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指导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最大程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全力保障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对此,学院开展了相应的促就业工作,主要有:
(1)健全机制,保障就业
公司针对就业工作实际情况,建立“学院推动、三级联动、全员参与”的多维就业工作体制,联合辅导员班导师团队、专业教师队伍、员工资源与员工就业服务组织,全员合力推进就业工作。此外,针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动态式管理,开展“一周一报”制度,全面掌握就业进展状况,针对性部署就业工作。
(2)培养人才,服务就业
在本科教学中,着力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质量,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大军中的竞争力。了解到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很多员工选择考取教团队格证,为帮助员工顺利通过教团队格证考试,304am永利集团开展相关讲座,请已经取得教团队格证的同学分享经验,以及报考时的注意事项,为员工就业拓宽了就业渠道。
(3)线上线下,指导就业
对于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开展就业指导和毕业就业手续的办理,帮助其顺利就业。与此同时,举办多场线上就业指导会,收集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实习点就业需求等各渠道就业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对于未就业的员工,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和就业政策解读,并与相关用人单位联系,多渠道对这些同学进行推荐,尽最大努力使其尽早就业。除此之外,努力做好就业信息的汇总与毕业流向的摸排,完成就业信息统计工作,并邀请这届毕业生下一届同学进行就业经验分享与考研经验分享会。
(4)拓宽渠道,推动就业
呼吁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响应国家西部计划,实现了就业渠道的拓宽。同时与用人单位保持良好关系,为用人单位前来招聘做好服务,并通过各种途径向用人单位推荐应届毕业生人才,为毕业生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并联系已经毕业的员工,积极推荐我们的毕业生。
二、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析
在19名参与本次问卷调研的已经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的共有10人,约占总毕业生人数的83%。总体来说,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
图2.1 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析
三、工作情况分析
1.本科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时间
调查数据显示,在签约就业的毕业生中,80.24%就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前获得第一份工作,就业生基本上不存在毕业空窗期。
2.本科毕业生获得目前工作的方式
根据参与就业调查的19名同学显示,排在前两位的本科毕业生获得目前工作的方式为校园招聘会、专业求职网站。
图2.2 本科毕业生获得目前工作的方式
3.本科毕业生对当前工作岗位的满意度评价
在参与调查问卷的19名就业毕业生中,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整体满意度较高,特别是对工作的安全性、工作地点满意度和工作氛围比例较高。详见表2.1。
表2.1 本科毕业生对当前工作岗位的满意度评价
满意度 选项 |
很满意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很不满意 |
|||||
人数 |
比率(%) |
人数 |
比率(%) |
人数 |
比率(%) |
人数 |
比率(%) |
人数 |
比率(%) |
|
当前收入水平 |
2 |
16.67% |
3 |
25.00% |
4 |
33.33% |
2 |
16.67% |
1 |
8.33% |
发展机会 |
3 |
25.00% |
3 |
25.00% |
2 |
16.67% |
3 |
25.00% |
1 |
8.33% |
工作氛围 |
6 |
50.00% |
4 |
33.33% |
1 |
8.33% |
1 |
8.33% |
0 |
0.00% |
工作的安全性 |
7 |
58.33% |
3 |
25.00% |
2 |
16.67% |
0 |
0.00% |
0 |
0.00% |
培训机会 |
5 |
41.67% |
4 |
33.33% |
3 |
25.00% |
0 |
0.00% |
0 |
0.00% |
行业前景 |
3 |
25.00% |
3 |
25.00% |
2 |
16.67% |
3 |
25.00% |
1 |
8.33% |
作息时间和休假制度 |
5 |
41.67% |
3 |
25.00% |
3 |
25.00% |
1 |
8.33% |
0 |
0.00% |
岗位劳动强度 |
3 |
25.00% |
3 |
25.00% |
2 |
16.67% |
3 |
25.00% |
1 |
8.33% |
岗位工作环境 |
5 |
41.67% |
3 |
25.00% |
3 |
25.00% |
1 |
8.33% |
0 |
0.00% |
社会保障情况 |
4 |
33.33% |
2 |
16.67% |
4 |
33.33% |
1 |
8.33% |
1 |
8.33% |
社会认可度 |
5 |
41.67% |
4 |
33.33% |
2 |
16.67% |
1 |
8.33% |
0 |
0.00% |
工作地点满意度 |
6 |
50.00% |
3 |
25.00% |
2 |
16.67% |
1 |
8.33% |
0 |
0.00% |
工作总体满意度 |
7 |
58.33% |
3 |
25.00% |
2 |
16.67% |
0 |
0.00% |
0 |
0.00% |
4、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对用人单位认为满意以上的占75%左右,认为一般的占17%左右,比例较大,这与员工刚参加工作,还在逐步适应了解用人单位有关。
图2.3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四、用人单位反馈
1.用人单位对公司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公司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为98.10%。
图2.4 用人单位对公司毕业生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排在前三位的是教学要结合 学科前沿和实际,与社会需求对接;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同时拓宽知识面。
表2.2 用人单位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
您对公司的人才培养有何希望和建议 |
比例 |
教学要结合学科前沿和实际,与社会需求对接 |
46.03% |
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
42.56% |
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同时拓宽知识面 |
39.75% |
加强人际合作能力培养 |
20.83% |
教学方法要更加灵活有效 |
18.51% |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升学、出国、就业指导 |
17.19% |
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
14.21% |
加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
12.98% |
加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通识教育 |
12.31% |
加强外语应用能力培养 |
7.02% |
加强计算机能力培养 |
6.78% |
第三部分 总结
2021年的就业形势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依旧面临着严峻考验,就业岗位数量受疫情影响而相对减少。在这种就业情况下,公司积极关注毕业生就业,从院领导班子到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2021届毕业生顺利就业,总体来说公司今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稳定,同期就业率较往年保持平稳。
多年来,由于学科性质特点公司毕业生升学率和升学质量在全校范围内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虽然少,但是就业质量相对较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院的就业工作满意度较高,有多家长期合作的国有大型企业每年定期来学校进行招聘.
我们调查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满意度较高。
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结束后,公司通过接待用人单位招聘、走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等途径,积极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员工)对公司人才培养、就业教育等工作的意见建议,调查并总结了单位招聘时注重的毕业生能力,其中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我们将调研结果及时与在校生进行传达,培养在校生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打好专业技术基础,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团队协作,有合作意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员工就业质量,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需求,我们对今后工作有以下改进:
1.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引导员工尽早思考职业规划
公司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就业质量分析、就业市场深拓、就业回馈收集等方式架构员工生涯发展和就业管理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通过信息共享、数据交互,建立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反馈互动机制,为学院招生规模、专业建设的调整与人才培养的深化提供数据支撑,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更加紧密,从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院应当更加注重引导员工将老员工涯的规划与职业规划和选择结合起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员工树立更科学的择业观,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2.建立就业基地,签订协议,实现对公司毕业生的常态化接纳
公司将在天津市四十七中、天津市华辰中学,新天钢集团、河北建支铸造集团有限公司、中建八局华北公司和西藏信托有限公司等现有实习、实践基地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宽就业实习基地范围。一方面,夯实现有合作联系,通过组织专人回访、调研、座谈等形式做好良性互动,完善实习与就业反馈机制,有针对性优化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及就业指导方针。另一方面,应当增加实习点数量,开拓学校、国企、事业单位等多种性质的实习基地建设,汇集多种就业机会,对部分质量较高、岗位匹配度高的实习升级改造,尝试建立就业基地,扩大就业通道,推动公司毕业生常态化对口就业。
3.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交互,逐步建立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的协同机制
公司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架构员工生涯发展和就业管理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通过信息共享、数据交互,建立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反馈互动机制,为学校决策提供宽广的数据支撑,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更加紧密,从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创新就业指导工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就业质量。
4.拓展员工资源,激发员工家国情怀,多渠道促进员工就业创业
应当充分发挥员工优势和学院教师力量,拓展以员工为纽带的就业工作网络,为毕业生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举办诸如员工专场招聘会和员工企业家、员工教育家宣讲论坛等活动。同时,应当将毕业生的家国情怀与现实选择有机地融合起来,倡导毕业生“回家乡做贡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多渠道促进老员工灵活就业。
5.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就业规范管理,实现就业指导精准服务
公司应当加强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通过名师讲座、班团活动、个别谈话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求职简历制作、求职礼仪、就业信息获取、求职注意事项等多方位指导。同时学院应当在微信公众平台中专门开设求职专栏,及时公布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政策,同时推出多期就业典型,做好正面的宣传和引导,在学院内形成较好的就业气氛。
6.拓宽员工实践渠道,实现实习实训与第二课堂育人的有效结合
面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员工“学术能力无法满足学科发展需求,实践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用人需求”的窘境,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成为一个突破选项。一是统筹实习实训教学,依托实习基地,分阶段分方向开展实习实践,针对性强化员工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二是联动“两个课堂”育人合力,提升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立足社会需求和员工实际,对第一课堂形成延伸和补充,培育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
7. 因材施教,激发员工能动性,有效助推创新创业的孵育工作
近几年学院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员工占比均极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之际,关于员工创新创业的孵育助推工作,仍有着广阔的空间。学院辅导员可以积极参与创业相关课程建设,邀请创业成功者等行业专业合作授课或开设讲座,与企业构建联动互补的创新创业平台,以精品活动或竞赛的形式助推创业氛围等多元方式,构建学院创新创业的支持体系,着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8.全面覆盖与个性指导相结合,转变员工就业观念,珍惜就业机会
应进一步从全院层面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辅导员与专业教
师协同育人。不仅需要重视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还应加强就业的一对一针对性精细化帮扶。及时关注有就业困难的员工,加强个性化指导,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以扩老员工就业面进而提高员工就业质量。同时,综合学院员工2021年就业数据和就业情况可知,今后就业工作应注重应引导员工转变就业观念,珍惜就业机会。既不能仅仅沿袭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局限毕业生就业方向,也不能要求过高,迟迟不就业。应加强员工的自我认知和对就业形式的清晰预判,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观念,结合自身特长匹配合适岗位,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第四部分 结语
2021年,304am永利集团在学校各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届毕业生实现了充分、高质量就业。学院将通过进一步深入开展就业情况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为2022届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依据,继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全力以赴做好今后毕业生就业工作。
前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公司产品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为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积极发挥就业状况对公司产品的反馈作用,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预警,健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 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5号)精神,《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监管举措的通知》(冀教学〔2020〕19号)等相关文件要求,编写本就业质量报告。
304am永利集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结合学院定位、专业特色和员工发展,努力深化公司产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了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和较好的就业质量。
第一部分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1.毕业生学历、性别分布
304am永利集团2021届毕业生共59人,其中女生46人,占比77.97%;男生13人,占比22.03%,均取得本科学历。毕业生性别分布如图1.1所示。
图1.1 本科毕业生性别结构
2.毕业生生源地域分布
毕业生中河北生源46人,占本科毕业生的77.97%;天津生源5人,占本科毕业生的8.47%;其他省市生源8人,占本科毕业生的13.56%。
图1.2 毕业生生源地域分布
3.毕业生省内生源分布
本科毕业生省内生源人数最多的地区分别为:保定市11人、邯郸市8人、唐山市、沧州市均为5人。
图1.3 本科毕业生省内生源分布
4.毕业生省外生源分布
304am永利集团2021届毕业生共计59人,参与调查人数59人,其中河北省外生源13人,涉及全国6个省份。在省外生源中,受招生和就业服务影响,天津地区员工人数明显多于其余省份,约占省外生源总人数的8.47%。
图1.4 本科毕业生省外生源分布
5.特殊身份(员工党员、员工干部、少数民族员工、特困生)毕业生分布
304am永利集团本科毕业生中共党员5人,占本科毕业生的8.47%;中共预备党员1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28.81%;员工干部12人,占本科毕业生的20.34%;少数民族6人,占本科毕业生的10.17%;特困生建档立卡9人,占本科毕业生的15.25%。
图1.5 特殊身份(员工党员、员工干部、少数民族员工、特困生)毕业生分布
二、毕业生毕业去向
304am永利集团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31日。
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就业、升学、出国、待就业)
本科毕业生中升学35人,出国3人,就业19人,未就业2人。具体数据如表1.1所示。
表1.1 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
毕业生人数 |
签约就业率 |
合同就业率 |
灵活就业率 |
升学率 |
出国率 |
就业率 |
59 |
20.12% |
12.08% |
3.40% |
59.32% |
5.08% |
32.20% |
2.毕业生的升学率
304am永利集团2021年升学人数为35,占比59.32%。其中升学至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总人数为22,占总升学人数的62.86%;升学至一流团队建设高校总人数为9,占总升学人数的25.71%。总体来说升学同学流向京津高校的人数最多,这与高校分布情况和生源所在地有密切联系。
集团类别 |
集团名称 |
录取人数 |
总人数 |
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中国人民大学 |
1 |
2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2 |
||
北京理工大学 |
1 |
||
北京师范大学 |
5 |
||
中央民族大学 |
1 |
||
南开大学 |
3 |
||
天津大学 |
1 |
||
华东师范大学 |
1 |
||
复旦大学 |
1 |
||
同济大学 |
1 |
||
吉林大学 |
3 |
||
西安交通大学 |
1 |
||
南京大学 |
1 |
||
一流团队建设高校 |
中共中央党校 |
1 |
9 |
北京交通大学 |
1 |
||
中国政法大学 |
1 |
||
永利官网 |
1 |
||
西北大学 |
1 |
||
武汉理工大学 |
1 |
||
陕西师范大学 |
3 |
||
其他高校 |
4 |
35 |
图1.6 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情况
3.本科毕业生未就业情况
本科毕业生中升学35人,出国3人,就业19人,暂不就业2人。304am永利集团2021届本科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是考研深造,在就业情况统计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已顺利签约,部分同学处于签约状态。
三、毕业生就业流向
1.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总体分布(与该地域毕业生生源数比较)
在公司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统计中,前往京津冀地区就业的员工占绝大多数,这与当前经济发展规律和公司的区位优势有关。详见图1.7。公司毕业生就业地域多集中在京津冀区域,从总体上来看,除北京外,生源地的就业人数都少于原生源数,其原因是这其中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升学。
图1.7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总体分布(与该地域毕业生生源数比较)
2.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地域流向分布(与该地市生源数比较)
在公司毕业生省内就业地域流向统计中,河北省内生源地的就业人数都少于原生源数,其原因是这其中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升学或者去外地就业。具体见图1.8。
图1.8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地域流向分布(与该地市生源数比较)
3.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在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中,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的企业为主要去向,到国有企业建功立业是公司员工的重要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及本专业学科性质,
民营企业发展也带动了劳动力市场。
图1.9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第二部分 就业主要特点
一、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举措
根据往年304am永利集团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毕业生升学率远大于就业率,而且就业方向多选公务员考试及事业单位招聘。随着各大高校研究生人数逐年扩招以及自媒体的发展对自由撰稿人的需求增大,公司近几年就业形式较为乐观。但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受影响较大,严重影响毕业生就业。针对今年实际情况,学院秉持“以员工为本、以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指导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最大程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全力保障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对此,学院开展了相应的促就业工作,主要有:
(1)健全机制,保障就业
公司针对就业工作实际情况,建立“学院推动、三级联动、全员参与”的多维就业工作体制,联合辅导员班导师团队、专业教师队伍、员工资源与员工就业服务组织,全员合力推进就业工作。此外,针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动态式管理,开展“一周一报”制度,全面掌握就业进展状况,针对性部署就业工作。
(2)培养人才,服务就业
在本科教学中,着力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质量,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大军中的竞争力。了解到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很多员工选择考取教团队格证,为帮助员工顺利通过教团队格证考试,304am永利集团开展相关讲座,请已经取得教团队格证的同学分享经验,以及报考时的注意事项,为员工就业拓宽了就业渠道。
(3)线上线下,指导就业
对于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开展就业指导和毕业就业手续的办理,帮助其顺利就业。与此同时,举办多场线上就业指导会,收集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实习点就业需求等各渠道就业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对于未就业的员工,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和就业政策解读,并与相关用人单位联系,多渠道对这些同学进行推荐,尽最大努力使其尽早就业。除此之外,努力做好就业信息的汇总与毕业流向的摸排,完成就业信息统计工作,并邀请这届毕业生下一届同学进行就业经验分享与考研经验分享会。
(4)拓宽渠道,推动就业
呼吁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响应国家西部计划,实现了就业渠道的拓宽。同时与用人单位保持良好关系,为用人单位前来招聘做好服务,并通过各种途径向用人单位推荐应届毕业生人才,为毕业生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并联系已经毕业的员工,积极推荐我们的毕业生。
二、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析
在19名参与本次问卷调研的已经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的共有10人,约占总毕业生人数的83%。总体来说,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
图2.1 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析
三、工作情况分析
1.本科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时间
调查数据显示,在签约就业的毕业生中,80.24%就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前获得第一份工作,就业生基本上不存在毕业空窗期。
2.本科毕业生获得目前工作的方式
根据参与就业调查的19名同学显示,排在前两位的本科毕业生获得目前工作的方式为校园招聘会、专业求职网站。
图2.2 本科毕业生获得目前工作的方式
3.本科毕业生对当前工作岗位的满意度评价
在参与调查问卷的19名就业毕业生中,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整体满意度较高,特别是对工作的安全性、工作地点满意度和工作氛围比例较高。详见表2.1。
表2.1 本科毕业生对当前工作岗位的满意度评价
满意度 选项 |
很满意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很不满意 |
|||||
人数 |
比率(%) |
人数 |
比率(%) |
人数 |
比率(%) |
人数 |
比率(%) |
人数 |
比率(%) |
|
当前收入水平 |
2 |
16.67% |
3 |
25.00% |
4 |
33.33% |
2 |
16.67% |
1 |
8.33% |
发展机会 |
3 |
25.00% |
3 |
25.00% |
2 |
16.67% |
3 |
25.00% |
1 |
8.33% |
工作氛围 |
6 |
50.00% |
4 |
33.33% |
1 |
8.33% |
1 |
8.33% |
0 |
0.00% |
工作的安全性 |
7 |
58.33% |
3 |
25.00% |
2 |
16.67% |
0 |
0.00% |
0 |
0.00% |
培训机会 |
5 |
41.67% |
4 |
33.33% |
3 |
25.00% |
0 |
0.00% |
0 |
0.00% |
行业前景 |
3 |
25.00% |
3 |
25.00% |
2 |
16.67% |
3 |
25.00% |
1 |
8.33% |
作息时间和休假制度 |
5 |
41.67% |
3 |
25.00% |
3 |
25.00% |
1 |
8.33% |
0 |
0.00% |
岗位劳动强度 |
3 |
25.00% |
3 |
25.00% |
2 |
16.67% |
3 |
25.00% |
1 |
8.33% |
岗位工作环境 |
5 |
41.67% |
3 |
25.00% |
3 |
25.00% |
1 |
8.33% |
0 |
0.00% |
社会保障情况 |
4 |
33.33% |
2 |
16.67% |
4 |
33.33% |
1 |
8.33% |
1 |
8.33% |
社会认可度 |
5 |
41.67% |
4 |
33.33% |
2 |
16.67% |
1 |
8.33% |
0 |
0.00% |
工作地点满意度 |
6 |
50.00% |
3 |
25.00% |
2 |
16.67% |
1 |
8.33% |
0 |
0.00% |
工作总体满意度 |
7 |
58.33% |
3 |
25.00% |
2 |
16.67% |
0 |
0.00% |
0 |
0.00% |
4、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对用人单位认为满意以上的占75%左右,认为一般的占17%左右,比例较大,这与员工刚参加工作,还在逐步适应了解用人单位有关。
图2.3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四、用人单位反馈
1.用人单位对公司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公司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为98.10%。
图2.4 用人单位对公司毕业生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排在前三位的是教学要结合 学科前沿和实际,与社会需求对接;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同时拓宽知识面。
表2.2 用人单位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
您对公司的人才培养有何希望和建议 |
比例 |
教学要结合学科前沿和实际,与社会需求对接 |
46.03% |
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
42.56% |
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同时拓宽知识面 |
39.75% |
加强人际合作能力培养 |
20.83% |
教学方法要更加灵活有效 |
18.51% |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升学、出国、就业指导 |
17.19% |
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
14.21% |
加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
12.98% |
加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通识教育 |
12.31% |
加强外语应用能力培养 |
7.02% |
加强计算机能力培养 |
6.78% |
第三部分 总结
2021年的就业形势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依旧面临着严峻考验,就业岗位数量受疫情影响而相对减少。在这种就业情况下,公司积极关注毕业生就业,从院领导班子到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2021届毕业生顺利就业,总体来说公司今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稳定,同期就业率较往年保持平稳。
多年来,由于学科性质特点公司毕业生升学率和升学质量在全校范围内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虽然少,但是就业质量相对较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院的就业工作满意度较高,有多家长期合作的国有大型企业每年定期来学校进行招聘.
我们调查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满意度较高。
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结束后,公司通过接待用人单位招聘、走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等途径,积极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员工)对公司人才培养、就业教育等工作的意见建议,调查并总结了单位招聘时注重的毕业生能力,其中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我们将调研结果及时与在校生进行传达,培养在校生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打好专业技术基础,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团队协作,有合作意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员工就业质量,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需求,我们对今后工作有以下改进:
1.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引导员工尽早思考职业规划
公司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就业质量分析、就业市场深拓、就业回馈收集等方式架构员工生涯发展和就业管理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通过信息共享、数据交互,建立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反馈互动机制,为学院招生规模、专业建设的调整与人才培养的深化提供数据支撑,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更加紧密,从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院应当更加注重引导员工将老员工涯的规划与职业规划和选择结合起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员工树立更科学的择业观,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2.建立就业基地,签订协议,实现对公司毕业生的常态化接纳
公司将在天津市四十七中、天津市华辰中学,新天钢集团、河北建支铸造集团有限公司、中建八局华北公司和西藏信托有限公司等现有实习、实践基地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宽就业实习基地范围。一方面,夯实现有合作联系,通过组织专人回访、调研、座谈等形式做好良性互动,完善实习与就业反馈机制,有针对性优化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及就业指导方针。另一方面,应当增加实习点数量,开拓学校、国企、事业单位等多种性质的实习基地建设,汇集多种就业机会,对部分质量较高、岗位匹配度高的实习升级改造,尝试建立就业基地,扩大就业通道,推动公司毕业生常态化对口就业。
3.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交互,逐步建立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的协同机制
公司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架构员工生涯发展和就业管理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通过信息共享、数据交互,建立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反馈互动机制,为学校决策提供宽广的数据支撑,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更加紧密,从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创新就业指导工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就业质量。
4.拓展员工资源,激发员工家国情怀,多渠道促进员工就业创业
应当充分发挥员工优势和学院教师力量,拓展以员工为纽带的就业工作网络,为毕业生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举办诸如员工专场招聘会和员工企业家、员工教育家宣讲论坛等活动。同时,应当将毕业生的家国情怀与现实选择有机地融合起来,倡导毕业生“回家乡做贡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多渠道促进老员工灵活就业。
5.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就业规范管理,实现就业指导精准服务
公司应当加强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通过名师讲座、班团活动、个别谈话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求职简历制作、求职礼仪、就业信息获取、求职注意事项等多方位指导。同时学院应当在微信公众平台中专门开设求职专栏,及时公布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政策,同时推出多期就业典型,做好正面的宣传和引导,在学院内形成较好的就业气氛。
6.拓宽员工实践渠道,实现实习实训与第二课堂育人的有效结合
面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员工“学术能力无法满足学科发展需求,实践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用人需求”的窘境,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成为一个突破选项。一是统筹实习实训教学,依托实习基地,分阶段分方向开展实习实践,针对性强化员工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二是联动“两个课堂”育人合力,提升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立足社会需求和员工实际,对第一课堂形成延伸和补充,培育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
7. 因材施教,激发员工能动性,有效助推创新创业的孵育工作
近几年学院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员工占比均极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之际,关于员工创新创业的孵育助推工作,仍有着广阔的空间。学院辅导员可以积极参与创业相关课程建设,邀请创业成功者等行业专业合作授课或开设讲座,与企业构建联动互补的创新创业平台,以精品活动或竞赛的形式助推创业氛围等多元方式,构建学院创新创业的支持体系,着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8.全面覆盖与个性指导相结合,转变员工就业观念,珍惜就业机会
应进一步从全院层面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辅导员与专业教
师协同育人。不仅需要重视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还应加强就业的一对一针对性精细化帮扶。及时关注有就业困难的员工,加强个性化指导,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以扩老员工就业面进而提高员工就业质量。同时,综合学院员工2021年就业数据和就业情况可知,今后就业工作应注重应引导员工转变就业观念,珍惜就业机会。既不能仅仅沿袭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局限毕业生就业方向,也不能要求过高,迟迟不就业。应加强员工的自我认知和对就业形式的清晰预判,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观念,结合自身特长匹配合适岗位,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第四部分 结语
2021年,304am永利集团在学校各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届毕业生实现了充分、高质量就业。学院将通过进一步深入开展就业情况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为2022届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依据,继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全力以赴做好今后毕业生就业工作。